做跨境,本质就是希望能从老外身上撬点金币。
我们都说想在欧美市场做好业绩,要讲究个性、实用性、商品品质和性价比,但随着入局分蛋糕的人越来越多,赛道逐渐变得拥挤。
这时候有不少人发现,除了主流的需要讲究的东西以外,欧美买家似乎也非常注重那些商品背后的温暖的、英伟的、能带来情绪价值的品牌故事。
01|既要"实用"也要"感情"
这种消费逻辑其实很好理解,本质是全球市场从 "功能消费" 向 "体验消费" 的迭代。
除去生活必需品,买家开始更看重 "消费与自我的连接":即使自己生活的拮据也愿意对弱者施以援手;独特风格的服饰往往价格更高却也销量不错,是因为人们对小众文化的逐步理解与认同;情绪产品如香薰蜡烛、泡澡球对日常生活带来的仪式感;甚至包括直播购物时,会因为主播更亲切而有心理倾向。
所以在卷价格时,卖家想要更抓住买家的心,可以着手思考一下如何把控将产品功能转化为情绪体验。尤其是在物质已经算是丰裕的欧美市场,可以尝试去引起买家的情绪共鸣。
02|为"意义"买单
美国有一个独特的品牌叫Ben Shot,是一对父子在一个不到300英尺的车库起步,在短短几年内做到年销售额400万美元的全球知名品牌。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