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全球碳中和浪潮与欧盟CBAM等法规的强力推动下,产品碳足迹认证(如通过ClimatePartner等权威平台)已从加分项变为企业,特别是面向国际市场的企业,不可或缺的准入证和竞争力核心。
然而,在追求认证的过程中,市场信息混杂,一些不够审慎的做法可能潜藏巨大风险,反而阻碍了企业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目标。理解规则、选择稳健路径,是当前企业的必修课。
市场迷雾:警惕"低初始成本"的诱惑
要理解碳合规的重要性,首先需看清全球政策趋势的 "硬要求"。目前已有 130 多个国家和地区明确碳中和目标,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(CBAM)已进入正式实施阶段倒计时,对进口商品的碳足迹数据提出严格核查要求。
国内 "双碳" 政策持续深化,从新能源汽车、光伏等行业扩展到传统制造业,碳合规逐渐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 "入场券"。以出口欧洲的家电企业为例,若未完成合规碳认证,不仅可能面临关税上浮,还会被排除在大型连锁商超可持续的采购清单之外。
这种背景下,个别服务商的 "低价捷径",本质是让企业用短期成本,赌长期市场资格,显然得不偿失。
麦蜂注意到,市场上存在一种做法:建议企业仅按极低比例(如预估年销量的20%) 支付初始碳中和费用,承诺"前期少交,后期再补"。这种策略看似降低了入门门槛,节省了短期成本,但其背后却捆绑着企业可能难以承受的合规与运营风险:
1平台核查的铁面无私
平台核查的铁面无私: ClimatePartner等平台为保障数据真实性,明确执行定期审查与重点(如新品)中期核查机制。核查的核心是比对申报数据(如20%销量)与实际可追溯的平台数据(如"月度购买历史")。显著差异将直接触发:
强制补缴巨额差额: 企业需一次性补足前期少缴的大量费用。
潜在滞纳金: 追溯责任时额外成本陡增。
信用危机: "虚假申报预警"可能导致认证流程冻结甚至资格丧失,前期投入功亏一篑。
2现金流冲击与信任裂痕
突如其来的大额补缴通知,会对企业现金流造成............. 原文转载:https://fashion.shaoqun.com/a/2271843.html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